“三天不刮風,不叫三盛公”“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小風難睜眼,大風埋人臉”……這些流傳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的諺語,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磴口縣的氣候條件及當地百姓所受的風沙之苦。“磴口縣地處黃河幾字形河道的拐彎處,緊挨烏蘭布和沙漠,全縣有70%的土地面積是沙漠。”內蒙古磴口工業園區管委會黨工委書記、園區主任袁海文說。
據介紹,磴口縣治沙始于上世紀50年代,幾十年來采取飛播治沙等方式,為治沙而治沙,效果并不理想。2012年,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北京電力有限公司結合磴口縣太陽能富集的優勢,創新性地提出了“光伏治沙、恢復生態”的思路。2013年,國家電力北京公司率先與當地政府簽訂了光伏治沙項目合作開發協議,由北京公司所屬內蒙古新能源公司具體實施。
2014年10月18日,該項目啟動建設,僅用73天便建成了5萬千瓦光伏電站。該項目是國家電力北京公司首個結合農業治沙的光伏項目,投資總額約4億元,占地約1700畝,年發電量約8782萬千瓦時。項目環境效益顯著,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3萬噸,實現二氧化碳減排約7萬噸。
內蒙古新能源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薛華武告訴記者,該項目集光伏與治沙于一體,實施了“沙漠+光伏+設施牧草”的特色種植模式。“光伏組件本身就具有擋風防風的作用,能有效阻止沙丘移動。此外,在光伏組件下面鋪設了黏土和牛糞,并鋪設了滴灌設施,在光伏板之間種植了苜蓿等防沙植物,并在場區外圍種植防護林,將沙丘全部固定,避免了沙流動對環境和交通的破壞。”薛華武說,“這種‘沙漠+光伏+設施牧草’的特色種植模式,在防風固沙的同時提高了太陽能光電轉換效率,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據測算,項目所在地每年的降雨量大概是140毫米,蒸發量在2400毫米左右,光伏治沙項目實施后,通過光伏板的遮陰使蒸發量減少到1200毫米左右。而且滴灌模式有效提升了水的利用率,提高了植被的存活率。過去這里的綠化率不到5%,如今已經達到70%以上。”袁海文表示,光伏治沙項目不僅改變了當地的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項目中“設施牧草”部分還能服務當地牧業發展,解決不少當地農牧民的就業問題。“可以說,這個光伏治沙項目很好地兼顧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了多方共贏,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袁海文說。
據介紹,公司下一步將加大光伏治沙力度。在此基礎上,探索實施風電、光伏儲能項目。“北京公司與磴口縣政府已經啟動了烏蘭布和沙漠千萬千瓦光伏智慧治黃治沙基地項目,我們將努力把磴口縣打造成為光伏+沙漠生態治理示范縣,讓烏蘭布和沙漠里的新綠洲越來越大。”薛華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