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正在尋找相關產品或有其他任何問題,可隨時撥打公司服務熱線,或點擊下方按鈕與我們在線交流!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實際增長3.8%。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繼續較快增長,貧困人口較多的廣西、四川、貴州等七省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均高于全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速。
從大別山區到西南邊陲,從武陵山區到秦嶺深處,一個個貧困村華麗蛻變,一個個特色產業拔節生長。我國堅持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相結合、扶貧與扶志相結合,顯著改變了貧困地區的面貌,群眾日子越過越舒心。
基本生活不再愁
第一批脫貧攻堅普查結果顯示,1385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
很多以往到過貧困村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沿途山路顛簸,村里小路坑坑洼洼,貧困戶房子破破爛爛,一些貧困群眾一年也吃不上幾次肉。這幾年再去,道路平坦通暢,新房子一片連著一片,群眾吃穿不成問題,生活有了實實在在的變化,人們臉上洋溢著笑容。
“從基本溫飽到吃穿不愁,貧困群眾生活水平發生了巨大變化。”四川省主要負責同志介紹,過去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比較差,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發展種養業、引導群眾外出打工等,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普遍實現了就業,沒有勞動能力的也都享受了社保兜底,實現了不愁吃穿。
一張張笑臉,一個個好消息,匯聚成決勝全面小康的脫貧答卷。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鐘茂初表示,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得益于卓有成效的扶貧方式。產業扶貧、技術扶貧、消費扶貧、電商扶貧、就業扶貧等方式在改變鄉村產業發展理念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
產業扶貧拔窮根
“我們通過吸納務工、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產業聯創等形式將貧困戶聯結在產業鏈上,調動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實現增收由輸血向造血轉變。”江西省蘆溪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學紅說,貧困戶可以在產業扶貧基地務工,可以通過出租土地獲得租金,還能以土地入股產業基地享受股權收益。縣里還通過提供資金支持,鼓勵有能力的貧困戶聯合創業創收。2020年,全縣有2500戶貧困戶通過自主發展產業,戶均增收5000余元,有600戶貧困戶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戶均增收1萬余元。
“縣縣有主導產業、村村有致富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類似蘆溪縣這樣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實現面貌改觀的地區已經較為普遍。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認為,總體看,產業扶貧已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
截至2020年底,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全國98%的貧困戶,有勞動能力和意愿的貧困群眾基本都參與到產業扶貧中。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問題的重點。如今,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
攻堅克難促增收
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貧困群眾增收帶來較大困難。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解決扶貧農牧產品滯銷問題、支持扶貧產業恢復生產、加快扶貧項目開工復工……在諸多舉措下,截至2020年10月底,9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得到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支持,全國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2973萬人,已超2019年全年。
云南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謝暉說,全省培育形成了26個扶貧主導產業,覆蓋貧困戶168.53萬戶。2015年,全省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070元;2019年增加到10771元,首次突破萬元大關;2020年,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前三季度達7606元,同比增長8.1%。
從全國看,2015年至2019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692元增加到11567元、年均增長10.74%,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3416元增加到9808元、年均增長30.2%。2020年,增收態勢得到延續,貧困人口較多的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甘肅、寧夏、新疆七省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速均高于全國農村居民增速0.2個至1.7個百分點。這是一份難能可貴的增收成績單。
隨著貧困人口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工資性收入和生產經營性收入占比上升,農戶自主脫貧能力穩步提高。通過產業扶貧,不僅形成了一系列產業聯農帶貧的有效模式,也激發了貧困群眾不等不靠、自強不息、用勤勞雙手改變生活的精神狀態,這些都將在今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持續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