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正在尋找相關產品或有其他任何問題,可隨時撥打公司服務熱線,或點擊下方按鈕與我們在線交流!
驅車沿著山路蜿蜒而上,來到紅河縣阿底坡集中式光伏電站,湛藍的天空一望無際。從山腳到山頂,一排排光伏板蔚為壯觀。過去,對于很多居住在山里的群眾而言,那些連綿不絕、植被稀少的荒山荒坡似乎沒什么利用價值,近年來,得益于紅河縣光伏產業的發展,不少荒山開始逐漸變為“金山”,周邊群眾的生活也正隨之悄然改變。
“阿底坡光伏電站屬于集中式電站,它把光能轉化為清潔能源,現在每天發電量為16萬千瓦時左右,可利用小時數為4小時,收益12萬元左右,為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電站工作人員楊云才介紹。
紅河縣年平均日照時數可達1962小時,年平均氣溫20.2℃,極端最高氣溫42℃,熱輻射資源豐富,加之山地荒坡多,生態環境十分適宜建設光伏發電站。近年來,該縣充分利用光照資源充足、日照時間長等自然資源優勢,在閑置的荒山荒坡發展光伏發電項目,助力鄉村振興,一座座光伏電站化身一個個“陽光銀行”,成為群眾穩定增收的“提款機”。
2019年,紅河縣建成了阿底坡和攀枝花集中式光伏電站,完成總投資4.2億元,裝機7萬千瓦全容量并網發電,年發電收入可達7585萬余元。
“電站從投產至今已發電1.4億千瓦時,受益農戶1600戶,每戶每年收益3000元,而且可以持續20年。”楊云才說道。
據悉,光能轉化為電能后輸送到南方電網,南方電網按照每度電0.75元(含國家補貼)核算,年幫扶資金共840萬元,由紅河縣鄉村振興局統一將幫扶資金返還給村集體或農戶,10個鄉鎮2800戶受益,戶均年幫扶資金3000元。
光能不僅帶富了農戶,也為村集體經濟注入“活水”。目前,全縣建成村級光伏電站25個建設點、電站77座,總裝機規模7700千瓦,完成總投資4466萬元,覆蓋13個鄉鎮77個自然村1540戶。產生的收入按月結算到各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賬戶,80%發電收益用于其公益性崗位工資支出,20%歸村集體經濟收入,涉及的77個自然村平均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8.57萬元。
下一步,紅河縣以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為核心,引鳳筑巢,加大招商力度,將光熱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打造裝機容量50萬千瓦以上紅河谷清潔能源綠色產業發展基地。(完)(記者 李樹芬 通訊員 毛敬華)